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內容之一。如何與“自然”打好交道,從而實現“共生”?5月21日,5位一線工作者代表來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(fā)布會,圍繞這一話題作分享交流。


地質工作者、極地工作者、鄉(xiāng)村責任規(guī)劃師、生態(tài)護林員、農田田長,他們的工作內容各不相同,但指向了一個共同的領域——自然資源。


礦山修復:“大地傷疤”變成了“生態(tài)綠肺”


2022年10月,習近平總書記給一群地質工作者回信,希望他們積極踐行綠色發(fā)展理念,加大勘查力度,加強科技攻關,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(zhàn)略行動中發(fā)揮更大作用。


這群地質工作者來自“功勛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”——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。在第六地質大隊大隊長丁正江看來,他的工作就是要通過野外地質調查,像“地球醫(yī)生”一樣診斷地球結構,探尋資源能源礦產,為我國工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“糧食”。


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大隊長丁正江。徐想 攝


多年來,丁正江參與探獲大中型以上礦床11處,累計為國家提交金礦1300多噸。“我們不斷拓展找礦的領域和地域,堅持三線聯動。立足膠東,加大在(地球)深部和海域的找礦力度;走向省外,每年投入一半以上力量在西部邊遠山區(qū)開展地質找礦工作;走出國門,為多個國家提供地質技術服務。”他說。


從自然界獲取資源的同時,怎樣做到“和諧共生”?丁正江表示,通過推廣綠色勘查技術,把生態(tài)保護融入地質勘查全過程。


為此,他們建立了事前、事中、事后“全過程管控制度”:在勘查設計階段引入生態(tài)影響預評估機制。勘探過程中,運用定向鉆進,減少對地盤的占用;需要破土取樣時,利用淺鉆代替挖槽,減少對地表的破壞??碧胶罄貌萜ひ浦?、土壤回填等技術,把地表恢復如初。


在礦山修復過程中,則先通過無人機航測給山體“體檢”,再量身定制修復方案。丁正江介紹,近年來,他們修復礦山礦坑70多處,復綠山體近500公頃,每年還能固碳約3400噸,“大地傷疤”變成了“生態(tài)綠肺”。


南極考察:堅持“低干擾最小必要準則


趙炎平的舞臺在極地。作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(中國極地研究所)極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、“雪龍2”號首任船長,他一共參加過12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任務。


中國極地研究中心(中國極地研究所)極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、“雪龍2”號首任船長趙炎平。徐想 攝


在趙炎平看來,自己的工作不僅為南極科考站提供保障,還讓各國科學家在南北極擁有可以移動的海上實驗室?!拔疫€有幸全程參與了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考察破冰船‘雪龍2’號的設計、建造、設備調試?!彼嬖V記者,“雪龍2”號的入列標志著我國極地考察事業(yè)開啟了“雙龍?zhí)綐O”的新模式。


南極曾長期沒有人類的活動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脆弱。在科學考察的同時,如何最大程度保障環(huán)境安全?


趙炎平介紹,南極考察活動始終嚴格遵循南極條約體系要求。以我國秦嶺站建設為例,在項目啟動之前,編制了全面的環(huán)境影響評估報告。建設過程中,采用模塊化的施工技術,最大限度減少現場施工對環(huán)境的干擾。


“我們還在施工區(qū)實施24小時生態(tài)監(jiān)測,實時預警企鵝、海豹等動物的活動信息,全力保護當地的生物種群。我們的科考破冰船裝配了先進的防污染設備,盡量減少對極地環(huán)境的影響。”趙炎平介紹,我國南極考察活動始終堅持“低干擾”和“最小必要”準則,全體考察隊員上站之前需要通過環(huán)境保護知識培訓,在科研樣品采集過程中,也要盡量減少采集量。


鄉(xiāng)村規(guī)劃:“留住一片野菱角、引得一群水鳥來


陳琳的工作重心在鄉(xiāng)村的規(guī)劃建設上,作為上海市城市規(guī)劃設計研究院鄉(xiāng)村分院院長,她和同事們?yōu)樯虾3蟪鞘忻利愢l(xiāng)村建設以及空間治理,奔走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郊野地區(qū)。


上海市城市規(guī)劃設計研究院鄉(xiāng)村分院院長陳琳。徐想 攝


談起生態(tài)綠色,她印象深刻?!?014年,我們開展上一輪總體規(guī)劃實施評估的時候,就有團隊提出來,上海的生態(tài)綠色和國際大都市比起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由此生態(tài)之城建設目標就應運而生?!?/p>


美麗中國,規(guī)劃先行。陳琳說,在城市,他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景觀好不好看,更倡導用自然而然的方式去保護生物多樣性,營造動物棲息地及小微生境。在郊野,他們要研究適宜茭白、芡實、菱角等本土作物生長的空間,劃定保護小微生物的毛細河流,以及自然坑塘、水面、湖蕩。


“我們希望通過營造更自然、更生態(tài)的鄉(xiāng)村環(huán)境,提升鄉(xiāng)村的空間品質?!标惲罩v了一個小故事:去年,我們去調研青浦大蓮湖的時候,看到一群水鳥在湖心水草上做窩孵蛋,如果這時候清理水草,就會破壞它們繁育的空間。我們緊急和相關部門協調,暫停打撈水草。后續(xù)觀測到湖里增加了200多窩的水鳥在這里做窩孵蛋??吹竭@樣的景象,真的很治愈。


“留住一片野菱角、引得一群水鳥來”,陳琳說,這也會成為他們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堅持的一項行動,保護生生不息的大自然。


生態(tài)護林: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,彩虹致富路


李玉花是來自云南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(xiāng)的生態(tài)護林員。


發(fā)布會現場,她講起了自己的護林故事,沒有驚心動魄,但滿是生活細節(jié):我在2016年成了生態(tài)護林員以后,一直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巡山。巡山是很困難的,遇到下雨天,路特別滑,摔跤也是常有的事情;夏天林子又悶又熱,蚊子又多,獨龍江的蚊子特別毒,咬上一口立馬起包、會腫。我們巡山時,遇到來山林里的人,就會提醒他們,山上不要使用明火,不要抽煙,不要挖野生藥材。


“我們去巡山,一天走在山林里,回到家已經天黑了,也很累,但是看到林子平平安安,心里面就很踏實、很高興?!崩钣窕ㄕf著羞澀地笑了起來。


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(xiāng)迪政當村生態(tài)護林員李玉花。徐想 攝


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,村里面的婦女一起成立了獨龍?zhí)汉献魃?,共同增收致富?/p>


獨龍族有獨特的織布技術、古老的編織手藝和現代的色彩搭配,很多人管這個民族叫“彩虹民族”。李玉花說,高黎貢山隧道打通以后,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,獨龍?zhí)菏艿胶芏嘤慰偷南矏?,后來村里成立了合作社,不僅把產品賣給了游客,還跟其他公司合作,一起把產品賣到了國外,讓大家走上了彩虹致富路。


耕地保護:“耕地就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,農田必須是良田”


“耕地就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,農田必須是良田?!闭憬⊥┼l(xiāng)市崇福鎮(zhèn)東安村村委會主任王娟惠這樣說。在擔任村委會主任的同時,她也是東安村的田長,負責把耕地保護好。


浙江省桐鄉(xiāng)市崇福鎮(zhèn)東安村村委會主任、村級田長王娟惠。徐想 攝


“我自擔任田長以來,把耕地保護寫入了村規(guī)民約,納入了網格化監(jiān)管體系,還建立了一支巡查員隊伍?!蓖蹙昊萁榻B,東安村構建了人工監(jiān)測與衛(wèi)星影像、無人機等空中監(jiān)測相結合的綜合耕地監(jiān)管模式,這樣就能夠第一時間發(fā)現違法占用耕地行為,確保早發(fā)現、早制止。


在守牢耕地紅線的同時,東安村還積極推進耕地建設保護,開展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,整合形成優(yōu)質耕地超1500畝。


王娟惠稱,東安村在實施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時,不是簡單地追求面積要達到幾百畝、幾千畝,而是將耕地、林地、水系、道路設施甚至是農民建房都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去布局規(guī)劃。


“我們還動員大家一起保護耕地,設立耕地保護積分超市,村民在參與巡田管護后就可以獲得積分,積分可以兌換農資?!蓖蹙昊菡f,這樣村民對耕地保護的積極性就很高,整治后的農田成了鄉(xiāng)村獨有的一道風景線。


新京報記者 行海洋

編輯 張牽 校對 李立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