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人臉識別技術如今廣泛應用于安全執(zhí)法、金融支付、交通出行、教育、醫(yī)療等多個領域。圖/IC photo


在手機上改裝植入一款“虛擬相機”應用程序,竟能輕松突破平臺人臉識別防線。據《南方都市報》報道,近日,一起“幫助網約車司機非法改裝手機”的刑事案件再次引發(fā)了對AI技術濫用的關注——犯罪嫌疑人通過非法改裝“虛擬相機”應用程序,再結合AI換臉技術,便幫助被封號司機繞過了網約車平臺的人臉識別。


人臉識別技術如今廣泛應用于安全執(zhí)法、金融支付、交通出行、教育、醫(yī)療等多個領域,通過生物特征認證來提升效率與安全性。然而,在交通出行領域,多個網約車平臺上的人臉識別防線,卻輕易就被一款“虛擬相機”應用程序突破,這意味著平臺的人臉識別功能被架空,給平臺和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,亟須引起重視。


部分網約車司機被封號,顯然是涉嫌違規(guī)觸犯了平臺規(guī)則,不宜再從事網約車服務。然而,問題司機卻能通過手機植入“虛擬相機”應用程序,“騙”過平臺人臉識別重新上崗接單,那么,平臺的封號處理就未能起到作用。我們一直倡導技術向善,但這種應用程序屬于技術作惡。


這種“虛擬相機”會不會突破更多領域平臺人臉識別防線?報道中,這些服務商聲稱,“任何平臺的人臉識別都能‘直接過’”,這或許是夸大之詞。但對于使用人臉識別的平臺來說,不得不對此提高警惕,一旦被“虛擬相機”突破再去“亡羊補牢”,可能要付出不小的成本。因此,不僅網約車平臺要提升技術防御能力,銀行、教育等領域的平臺也要提前設防。


治理這種技術作惡,需要平臺、監(jiān)管部門、公檢法機關形成合力。從平臺角度來說,既要檢視人臉識別功能漏洞及時補漏,也要對非法入侵者依法維權。而出現(xiàn)“虛擬相機”相關服務的電商平臺、二手交易平臺,則要落實主體責任,嚴把審核關、巡查關,將非法服務清除并屏蔽相關關鍵詞,使其無法公開銷售。


從監(jiān)管角度看,既要督促相關平臺履職盡責,也要對各平臺人臉識別風險加強監(jiān)測并定期發(fā)布風險警示,以提醒平臺查漏補缺。同時,需考慮完善人臉識別技術標準,全面提升人臉識別防御能力。另外,相關部門要對相關違法犯罪活動加大打擊力度,為人臉識別技術護航,也讓公眾更多一份安全感。


撰稿 / 馮海寧(媒體人)

編輯 / 徐秋穎

校對 / 劉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