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濟南,人們第一時間浮現(xiàn)在腦海中的可能就是“家家泉水,戶戶垂楊”的詩意畫面。靈動的泉水,賜予了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園林景觀。
如今,這種與泉水相依的景致,將被搬進溫州園博園。和其他城市展園相比,濟南園將是少見的“慢節(jié)奏”表達——它不造奇景,不立高墻,只還原“泉水人家”。
巷弄阡陌,泉水人家。
在濟南園里,泉水沿街巷中的青石板流淌,小院人家里有茶、有西瓜、有花草、有竹椅。濟南園不似展園,更像是一處饒有生活情趣的民居。推開門,所見即生活,生活亦風景。它不靠堆疊奇觀吸引目光,而是在不起眼的細節(jié)中,藏進一座城市的溫情。
歲月無聲,泉水潤物,這方園子,是泉城煙火氣的一個縮影。
溫州園博園中的濟南園。
以泉突圍術 從“王府園林”到“百姓人家”
濟南,一座“山泉湖河城”交融的城市,從名字上聽,就自帶園林氣質(zhì)。
依泉而居、臨水建園,早在宋元曾鞏主政期間,濟南就形成了“城即園林”的格局。無論是富有“天下第一泉”美稱的趵突泉,還是極具風格的大明湖,都浸潤著王府貴族園林的氣質(zhì)。
“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已舉辦14屆,濟南園自第五屆開始參加,除2022年未參加外,至今共參與九屆園博會展示?!睗鲜袌@林和林業(yè)綠化局項目推進處副處長高博告訴記者,在園林展示方面,濟南有著豐富的經(jīng)驗。
第十次亮相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,濟南面臨新課題:如何沖破過往“王府園林”的設計思路,呈現(xiàn)更加貼近當代生活的泉城形象?
呼應本屆園博會“百姓園博”的主題,濟南園以“寄情山海·詩韻雙城”破題,摒棄以往傳統(tǒng)的造園模式,轉(zhuǎn)而聚焦百姓日常,實現(xiàn)從“造景”到“造生活”,從“符號陳列”到“生活敘事”,設計理念完成本質(zhì)躍遷。
泉水人家(效果圖)。
“泉水人家”的概念,是這次設計的核心切口。濟南園試圖通過一個個生活片段,讓泉水從背景成為主角。泉邊納涼,院里栽花,泉水煮茶、泡西瓜、養(yǎng)魚——這些日常生活細節(jié),被自然嵌入園林中,成為喚醒城市記憶的媒介。泉水不再只是自然地貌的點綴,而是一種真實生活的底色,是情感和生態(tài)的共同載體。
整個園區(qū)的水系,以“山-泉-湖”生態(tài)流線為基礎,利用地形高差,構建出完整的活泉系統(tǒng)。水在空間中以多種狀態(tài)出現(xiàn),從動感的“月牙飛瀑”到靜謐的“明湖荷田”,再到動態(tài)趣味的“氣泡串珠”,泉水完成了從自然資源到文化意象的轉(zhuǎn)化。
穿巷繞戶的泉流、為西瓜降溫的泉水、支撐瑪瑙泉凈水功能的魚缸透視系統(tǒng)等設計,不僅體現(xiàn)了泉水的多重功能性,也讓它真正“活”了起來。在這里,泉水是景觀元素、是生活器具、是生態(tài)循環(huán)的一環(huán),串聯(lián)起空間與人的關系,成為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城市脈絡。
在園內(nèi)游線邏輯中,泉水還充當串聯(lián)動線。設計團隊巧妙借助搭建水系,以“泉源-穿巷-歸湖”為敘事線索,串聯(lián)十六個生活片段,形成“一步一景”的流動式結(jié)構。通過對視線遮擋與透景的控制,步移景異,開合有致,營造出一種“走進生活”的沉浸感。
在這里,泉水為線,街巷為骨,串聯(lián)起城市生活的節(jié)奏。觀眾不是在“看景”,而是在“走進生活”。
市井敘事術 1800平方米里的泉城生活劇場
如果說泉水是濟南的文化符號,那么,市井氣、煙火味則是這座城市最真實的日常肌理。
“在園博會同臺競技的大舞臺上,我們想用一個片段式的生活場景,把最真實的濟南煙火氣演繹出來?!睗蠄@團隊負責人李彬介紹,在廈門、西安、重慶等諸多園林環(huán)繞中,濟南園避開海島、古都、山城等宏大敘事,轉(zhuǎn)而將視角落到“房前屋后”的日常煙火。
對一方園林來說,1800平方米的尺度無疑是有限的。但于濟南園而言,展園空間雖小,卻足以凝練出一幕泉城生活劇場。老濟南城的泉道、內(nèi)街,本就有些許“局促”,這種局促反而讓生活更有煙火氣。設計團隊沒有回避這一特質(zhì),反而順應老城氣質(zhì),將“局促”轉(zhuǎn)化為親密與沉浸,在緊湊中布景,于局限中藏趣,讓園林回歸“居所”的本真狀態(tài)。
濟南園的原型,是濟南本地最具生活氣息的曲水亭街。這里街窄、屋低、泉繞,居民與水相依共生。借助這一生活場景,設計團隊計劃構建出“一街一巷一院”的空間布局。
濟南園效果圖。
濟南園的取材不是亭臺樓閣,而是青石板、泉道、盆花、竹椅、泉井小院、市井、尺巷等市民日常中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。從“起鳳橋”到“清泉石上流”,從“瑪瑙泉”到“人家小院”,移步換景之間,街巷、院落緩緩展開,生活的溫度也隨之滲入其間。長廊旁的大碗茶、泉水小院的酸蘸兒、泉道邊的盆花竹椅,都是鄰里日常間最質(zhì)樸的元素,不著痕跡地讓游客沉浸式感受一個真實存在并正在繼續(xù)的泉城日常。
空間節(jié)奏上,濟南園以疏密有致回應游客的步伐與感官。園林東南部集中布置市井、小院、泉道等高密度生活場景,通過青石板小徑壓縮步行尺度,強化生活的貼切感。園中核心區(qū)則刻意留白,設置林下草地與長椅,提供舒緩的停留節(jié)奏與社交空間。這種“疏密有致”的節(jié)奏處理,讓園林空間不再是被動觀賞的展品,而是一個供人參與、對話與停留的真實生活場所。
“公園30分鐘效應”,也在濟南園中有所體現(xiàn)?!翱勺?、可聊、可參與”,在此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園中隨處可感的現(xiàn)實狀態(tài)。 泉邊納涼、草地閑談、巷中穿行——這些原本置于園林之外的生活動作,被設計團隊巧妙地引入展園內(nèi)部,使園林與生活邊界模糊。林蔭下的長條椅、溪亭邊的舴艋舟、花溪中的青石板,都是游客放松交流的休憩空間,展現(xiàn)了濟南人親近自然、質(zhì)樸可持續(xù)的生活智慧。
植物的安排同樣充滿深意。濟南素有“家家垂楊”的美譽,因此展園中選取了楊柳、石榴、荷花、凌霄、玫瑰等承載地方記憶的植物意象。楊柳低垂于泉畔,是生活中常見的清涼伴侶;石榴樹多用于庭院角落,是人丁興旺的祝愿;凌霄花翻墻而出,仿佛鄰里間的交流與情緒,悄然流動。這些植被既回應城市文化情境,也考慮到園博園的氣候與開園時序,確保綻放節(jié)律處于最佳觀賞狀態(tài)。
泉水流與煙火氣,在這一方小園中彼此交融,不著痕跡地構成了濟南的模樣。它不再是一座隔絕于現(xiàn)實之外的“園林藝術品”,而是一個活在當下、由生活細節(jié)構成的泉城片段。
雙城詩意的交響 回應當下,共振在地
文化的共鳴,往往來自城市精神的內(nèi)在一致。濟南與溫州,一北一南,一個是內(nèi)陸省會,一個是沿海商港,雖然地理不同、風貌各異,但在文化氣質(zhì)和生活美學上,卻出人意料地相通。
兩座城市都與水有深厚的緣分,濟南有“泉水穿戶”,溫州有“甌江塘河”。濟南崇尚“仁義禮智信”,文化底色敦厚重義;溫州受到永嘉學派影響,講求“經(jīng)世致用”,重情重義。從濟南街頭的竹椅茶攤、酸蘸兒,到溫州巷弄的榕亭茶話、甌窯技藝,都能看到兩地豐富的民俗傳統(tǒng)和非遺傳承。這些生活場景在園林中的植入,正回應了“詩畫山?!す蚕砭G色生活”的大會主題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濟南園以“寄情山?!ぴ婍嶋p城”為設計主題,目前園區(qū)已完成施工圖設計,正在推進招標工作。展園通過“泉水人家”的場景,構建北方城市的日常生活,同時也讓南方觀眾產(chǎn)生熟悉與共鳴,進而搭建起濟南與溫州、北方與南方、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之間的多重橋梁。
隱藏于煙火生活之下的,還有一個深遠的文化身影——李清照。她生于濟南,漂泊至溫州,其人生軌跡正與這座“從北到南”的展園遙相呼應。1130年,為避金兵戰(zhàn)亂,她南下投奔弟弟李迒,雇船入海,隨宋高宗船隊抵達溫州,并在溫州留下《添字采桑子·芭蕉》《漁家傲·天接云濤連曉霧》等名篇。
“溪亭泉”邊的舴艋舟(效果圖)。
循著這段歷史,設計團隊于濟南園的西北角布置“溪亭泉”,泉邊一艘舴艋舟悄然停泊,重現(xiàn)“誤入藕花深處”意境,也將“寄情山海·詩韻雙城”的主題落在實處。李清照的詩意沒有被刻在碑上,而是借助泉水、楊柳與小舟的氛圍,悄然流淌,成為兩座城市之間的情感連接。
園中還融入了多種文學意象,借助舴艋舟載鄉(xiāng)愁、舜井寓吉祥、荷葉田田凈泉水等場景,營造出一種既親切又有文化韻味的氛圍。人在園中漫步,不只是參觀一處景觀,更像是走進了一首慢慢展開的詩,一首關于“泉、人、城”共生的詩。
部分園博會中的濟南園
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至今共舉辦14屆,濟南園自2004年第五屆開始,除2022年第十三屆未參與外,其他屆次(共9屆)均參與展示。以下為部分園博會中的濟南園介紹。
第十四屆中國(合肥)國際園林博覽會
面積:2631㎡
主題:“山水泉城、魅力濟南”。以泉為載體,結(jié)合濟南元素,圍繞泉水文化、山文化、街巷文化、方言文化、濟南八景、鵲華文化等,展示濟南古城煥新的文化風貌。
第十二屆中國(南寧)國際園林博覽會
面積:2335㎡
主題:“山水園林”。整個園區(qū)用山石、疊水和霧森將“鵲華煙雨”表達得淋漓盡致。設計兩處地形模擬鵲山和華山,并互為對景,展現(xiàn)園林景致。
第九屆中國(北京)國際園林博覽會
面積:3000㎡
主題:“百泉匯流、穿城繞郭”。進入園內(nèi),依次展現(xiàn)“趵突騰空”“五龍漱玉”“虎嘯長吟”“清泉人家”四大泉群。亮點是以趵突泉為核心的“百泉匯流”文化意境,植物配置規(guī)格宏大、獨具特色。
文/金瑞雅 趙一帆
編輯/鄭偉彬
校對/王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