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defined

《歲月的童話》劇照。


生活中,父母經(jīng)常評價孩子、給孩子打分。若讓孩子來評價父母,會怎么樣呢?


撰文 |潘多靈


把一本家教書

當成與孩子溝通的橋梁


拿到《真希望你不是這樣的父母》后,我?guī)鹤幼隽恕皽y試”,根據(jù)兒子的回答,我和孩子爸爸是“幾乎完美”的父母。


圖片

《真希望你不是這樣的父母》,作者: [荷蘭]斯汀娜·彥森 [荷蘭]弗朗克·梅斯特 著, [荷蘭]雨果·范婁克 繪,譯者: 李靜,出品方: 陽光博客,出版社: 同心出版社|北京日報出版社,出版時間:2025年1月。


兒子在測試中選擇的“我的父母經(jīng)常睡得太晚”,這個父母指的是我。實際情況是這學期我們家熄燈很早。兒子習慣了爸爸陪他入睡,睡前兒子邀我也陪他時,我常常說自己還有工作。所以以他的生物鐘來說,我就是“睡得太晚”的父母。


不過睡前我會到他的床頭和他聊天,親吻他的臉,然后說你先睡,媽媽工作一會兒再來陪你……有段時間,我還主動先去給他講故事,講完了再忙自己的事。睡前除了和他親昵道晚安,我也會當他的面親吻爸爸。然后十點剛過,除了我還醒著,其他人都已入睡,包括在讀初二的女兒。爸爸為什么也睡那么早?因為爸爸是習慣早起的人。


兒子的生活是松弛幸福的,所以讀這本書沒有太多共鳴,也就沒有什么閱讀的興趣??梢哉f,他是不需要這本書的兒童讀者。我們和兒子是共同生活的關(guān)系,是相互平等的家人,我們自然達到了這本書里所追求的父母與孩子間“平等對話”的狀態(tài)。


僅從兒子的角度來看,我和孩子爸爸是完美的父母。但那并不是全部的事實,因為我們還有一個14歲的女兒。她對自己成長的感受一定是復(fù)雜的,對“爸爸媽媽”她有很多的不滿。其實,正是因為她曾經(jīng)表達了“控訴”,如同這本書里那些孩子一樣,我們才發(fā)生了變化。我和孩子爸爸在遇到這本書之前,極其困難地完成了自我的教育,才逐漸有了現(xiàn)在這樣“完美”的樣子。

女兒眼中截然不同的父母


兒子不知道的是,他眼中的我們,是第二次當父母了。我們和大部分80后一樣,艱苦長大,努力讀書,有幸就業(yè),工作后也不敢松懈。我們到了時間就結(jié)婚,結(jié)婚后自然就生育,然后就當起了“父母”。作為城市外來人員,就業(yè)、買房、生育教育、個人發(fā)展,我們本身很長時間里精神是緊繃的。


女兒上了一年級以后,我們的壓力自然傳導到了她的身上,高高在上、嚴肅苛刻,于是親子間沖突不斷。那段時間里,女兒看到的是本書提及的“工作狂”式的父母,是“不懂享受”的父母,是“兩副面孔”的父母。


圖片

《真希望你不是這樣的父母》內(nèi)文圖。


女兒的眼淚在某一刻讓我驚醒,我開始沉痛反思自己。媽媽本能的愛、兒時被寬容對待的經(jīng)驗、身處教育學院在學習上的便利,讓我開始了一次次“革命”。我孜孜不倦地學習怎么當父母,學著怎么看見孩子、尊重孩子,學著怎么輕松生活。這個過程,我和孩子爸爸產(chǎn)生了很多矛盾。


我們只是普通人,身處現(xiàn)實教育內(nèi)卷的環(huán)境里,要真正撐開一張“松弛”的傘護住孩子,自己就要背負極大的壓力。我們的經(jīng)濟條件只能說是相對穩(wěn)定,并沒有什么可以為孩子托底的財富。對未來的擔憂,身邊社會傳導過來的巨大壓力,讓我和孩子爸爸都陷入焦慮中,焦慮中還要特意學著松弛,真是非常難以招架。


去年開始,我接觸女性主義著作,上野千鶴子、波伏娃,我邊讀這些書邊不斷反思和孩子爸爸的相處,就像走出山洞一般,重新認識人生。于是兩人間又爆發(fā)出更深層的矛盾。饒是我們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,也有很多面目猙獰、淚流滿面的時刻被孩子看到。若問起這幾年我們的形象,女兒會說是“爭吵不休”的父母。那真是不堪回首的一段時光呀!


這本書來到我們家的時候,我與愛人已經(jīng)成功度過了危機,關(guān)系迅速恢復(fù)重建。畢竟,我們都愛孩子,也愛彼此。

普通家長的教養(yǎng)困境

與自我重塑


其實我和愛人一看到這本書,就理解了它,也被感動。這本書能被引進出版,意味著有人一直在關(guān)心普通家庭在養(yǎng)育上的困境。它的傳播,會推動一種真正平等的親子關(guān)系在新一代中建立,進而形成良性的代際傳遞。


自我斗爭的這些年,我與孩子爸爸雖然不斷爆發(fā)爭吵,流下很多眼淚,但我們也重塑了自己和對方,我們不隨意否定孩子的感受,傾聽他們說話,尊重他們的想法,才讓我們真正進入了兒童的世界,他們獨立、充滿智慧、非常善良,他們生動有趣、創(chuàng)意不斷,真切展示了“童年的力量”,根本上改變了我和愛人的生活。從這個角度上看,是他們養(yǎng)育了我們。


undefined

《真希望你不是這樣的父母》內(nèi)文圖。


我還沒有和女兒共讀這本書。因為在女兒那里,我們確實留下過一些傷害,所以現(xiàn)在要花數(shù)倍的精力去彌補、重新建設(shè),不甚容易,交流起來不像和兒子一樣自然輕快。


女兒上初中,社會化程度比兒子深,學校里“衡水式”的教育生活讓她憤怒,這使得她的自由時間非常寶貴,常常不夠用。青春期的她在糟糕的學校教育中經(jīng)歷極其劇烈的“自我認同”困境,她正在學著獨立面對這一切,而我們也在學著如何給她理解和支持。我有信心,有那么一天,她也和兒子一樣,成為不需要讀這本書的兒童讀者。同時我也希望,這本書,能被更多中國父母讀到。


撰文/潘多靈

編輯/王銘博

校對/柳寶慶